最後更新日期:2003/ 08/ 09  

 

電腦選購教戰守則觀念篇─2004年版

前言

編按:

從2004年五月起,小聖開始爲3D USER電腦繪圖期刊寫稿,主要是以CG相關硬體的介紹評測為主。

第一個原因當然是要忙著畢業創作,經過去年的慘痛教訓,人還是要專心做好ㄧ件事,也只有能力做好ㄧ件事,同時尬太多同質性的專案…最後就是什麼都做不好。不過沒有案子收入銳減,所以爬爬格子賺點外快…只是賺的稿費再扣掉窩在Starbucks的次數,似乎也所剩無幾了(笑),還好是寫稿比較不會和其他的創作工作有衝突(除了時間以外)。

第二個原因是自己喜歡玩,有機會可以玩到一些高檔的產品(例如專業卡),就好像男人玩車一樣,有人喜歡改裝,有人喜歡享受駕駛的樂趣……有人拿錢給小聖過過乾癮也是聊勝於無啦,所以就接下了這個工作。

作為市面上唯一本地出版以3D電腦動畫為主題的刊物,能撐到現在小聖也覺得難能可貴了,畢竟市場有限、消費者的觀念、內地出版品…...諸多的影響,對於國內3D出版市場的衝擊是相當大的,君不見這一年來上架的國產相關書籍銳減,當然大家可以理直氣壯的說大陸的書量多質精又便宜,國內的書相比除了印刷排版以外,已經沒有優勢可言。我贊成卻更感到憂心:ㄧ切都是市場機制所決定,但是憑藉著市場機制,只會使得台灣在這一塊更加速萎縮。

箇中問題是說不完的,就此打住。畢竟用自己一點微薄的知識與經驗,換取一點報酬,最少在國內這塊市場完全葛屁前,還有舞台可以掙扎一下的時候,能寫多少就寫多少。而刊載過的內容,會在兩個月後視情況放上電插頭以供憑弔。
 

        小聖 2001.4.11


就再重新發明一次輪子吧!?


老外有一句話:re-inventing the wheel。 從字面上來解釋就是:重新發明輪子。但是,既然輪子早就存在,再要發明不是多此一舉嗎?大意是指某個人認為自己想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新主意,但是實際上這個主意別人早就想到,而且已經實施了。

電腦的測試組裝採購,在台灣似乎已成為一項顯學,平面媒體上、網路上都可以看到許多軟硬體的相關報導,從辦公室應用到改裝超頻,不一而足。今天筆者在這裡再談到電腦硬體的問題,不免也有重新發明輪子的感覺。

不過,跑F1有F1用的輪子,跑Rally有跑Rally的輪子,那麼在電腦繪圖的領域裡,自然也有這個領域的輪子,也自然和別的輪子長得有一點不同,就有可以著墨之處,就讓筆者野人獻曝,試著描繪出屬於電腦繪圖的輪子吧。

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似乎所有寫硬體相關的報導,通會先來這麼一句話以強調其正當性,不過俗套歸俗套,倒也是不爭的事實。如果以繪畫來比方的話,個人的美感、創意…自然是放諸四海皆準的,那電腦軟體使用的技術就如同畫技,而電腦硬體就是畫具了。雖不敢說有好的電腦設備,就能做出一流的作品﹔但有好的配備來配合,必能協助創意發揮的更好。科技的進步不只帶來方便,更帶來了能嶄新表現的領域、新的互動、新的媒體、新的傳達、新的藝術。

筆者不是什麼電子資訊科系的高材生,充其量只是因為個人興趣的關係比大多數朋友多接觸了幾年電腦,多裝了幾部機器的CG工作者。也因為所處環境的關係,常常接觸到初入門(或是希望入門)使用者的問題,在軟體方面不外乎是要學哪一套軟體會比較好學、發展性會比較好……;在硬體方面自然是要選擇怎樣的電腦配備才能玩電腦繪圖,需要多快的CPU,多少記憶體,多大的硬碟,顯示卡要用哪一家的才好........?買這樣的配備是不是用的到,或是很快就被淘汰了?面對電腦硬體洋洋灑灑的各類規格數字(更麻煩的是每年最少要翻新個兩三回),不要說初階的使用者了,連筆者這樣的老屁股遇到了也是困擾半天,不管怎麼說,大家都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。

如果您的口袋裡麥克麥克的話,看到這裡就可以跳過這一篇窮酸味十足的文章了。太高檔的東西筆者也沒什麼機會接觸到,如果沒有預算限制的話,自然是要多好有多好,要多快有多快。動輒百萬、數十萬工作站級或是廣播級的配備,本來就不是個人所能負擔的,自然有業務人員幫買主料理的妥妥貼貼,不用煩心。但是現實生活中通常不會那麼理想的,預算永遠有限,我們總是要在可負擔的範圍,衡量自己的能力與需求,求得最理想的效益,這時候養成觀念就比什麼數據規格來的重要了。所以筆者也不會在什麼硬體技術規格上打轉,CPU的製程、傳輸介面規格什麼的─這些資訊都很容易取得,市面上幾本電腦雜誌,內容都相當豐富。不過就像我們不一定要知道顏料是怎麼做出來的,只要好畫就好,(當然知道是無妨啦,但這畢竟不是大多數CG工作者所「必須」關心的),筆者還是把這篇硬體的漫談定位在一個由CG工作者的需求與使用為出發點,主觀性的經驗談,提供各位讀者做個參考啦。
 



什麼是CG用的電腦?


雖然說CPU的速度是成等比增加,硬碟容量是以GB在跳升......難怪要說今天買了明天就後悔。今天還是號稱「工作站級」的配備,明天可能就變成「家用入門型」了(其實這也不是一件壞事啦!),什麼是「電腦繪圖用的電腦」?這規格標準也是因著市場趨勢,軟體需求,使用者的感官經驗而隨時在改變,但是有些原則與觀念卻是不易改變的,先建立了這些觀念,我想不管硬體軟體如何更迭,都能很快的認清自己的需求,把預算花在刀口上。



1. 好的配備,是提昇效率的良方

老話一句,"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",雖不敢說有好的電腦設備,就能做出一流的作品﹔但有好的配備來配合,必能使你的創意發揮的更好。第一點要說的是,為什麼要換電腦,或為什麼要選擇更好的配備?畢竟配備的好壞和作品的好壞並不能畫上等號!我想重點在"速度"與"品質"的提昇。舉幾個例來說明。用P3 800算一張圖,要執行一分鐘,升級到新製程P3 1.2G來作只要三十秒,時間上節省了三十秒,是速度上的提昇﹔或是覺得不滿意,在三十秒內可以重新修正,再調一次燈光或改用其他效果,可說是品質上的提昇。在沒有3D加速卡前,為了貼好一張圖,得一再調整、算圖過程繁複耗時﹔現在能即時預覽貼圖,自然是大大節省了時間,或可以把貼圖調整的更好。總結來說,能在速度與品質上有所提昇,就是增加了效率。

另外,與其追求更快,不如求其穩定,對於電腦繪圖使用者的電腦配備,什麼需求才是最重要的?個人認為依次是

穩定>效能>升級性。

why?我想,電腦對我們來說是吃飯的工具,所以能確保電腦能正常運作是最重要的,試想,如果明天要改給客戶稿子,今天電腦還在壞硬碟壞螢幕的,這還得了?對一間公司來說,若是設計人員天天都在解決軟硬體問題,不務正業,那就是損失啦,也背離了增加效率的前提了,所以穩定性是最重要的,這其中自然包括硬體設備,以及軟體的相容度了。

 


2. 整體平衡性

在國中的物理課上應該都學過「連通管原理」,電腦配備的搭配就像連通管一樣,從CPU、記憶體、主機板、顯示卡、硬碟……環環相扣,互相影響。電腦整體效能的好壞,運作起來順不順暢,往往取決於整體搭配的恰當於否,而不僅是因為其中用了什麼高檔的元件。例如CPU用的是高檔的P4 3G,但是顯示卡還是用老舊的Geforce2,在跑3D軟體的時候順暢度一定遠不如,P4 2G 搭配GeforceTi4系列的顯示卡;或者是高檔的CPU,卻只搭配256MB的記憶體,只要檔案大一點開始用硬碟置換時,整體效能Down到谷底,而CPU大多的時間卻處於空轉狀態,白白浪費了效能。更糟糕的是CPU、顯示卡……所有的周邊都是一時之選,可是還是當機連連,最後才發現電源供應器不足瓦,系統只要一全速運作就供電不足。

硬體如此,軟體更是如此。花了一大筆錢買了雙CPU的系統,記憶體加到2G,結果作業系統用Win98(爆),沒有支援多處理器,記憶體定址也少的可憐,白白浪費了一套系統。或是本身應用程式就沒有支援多執行緒,自然無法發揮雙CPU的效能。

上面的例子或許極端了一點,最重要的是要強調穩定度、效能的提升都是環環相扣的,並不是只要有一顆高檔的CPU或顯示卡就能一人得道雞犬升天(反而是互相拖累),在搭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整體的平衡性,越高檔的元件,就需要越高檔的周邊才能正確發揮效能!
 



3. 電腦配備是一種投資

不否認,電腦設備的升級,就像無底洞一樣,沒有停止的一天,我們不可能也不需要永遠跑在最前面,一定要最頂級的產品,新出了什麼東西就跑去買(再來後悔)。但另一方面,也不需要覺得,今天買了明天就後悔,花了錢一下就被淘汰,而裹足不前,仍在用過時的老電腦苦苦硬撐,或是覺得明天又會有更好的東西,我想這樣的等待才是因小失大,東西有用到就是賺到,該添購什麼,是看自己的需求,其次才是市場趨勢,不是嗎?因此,不妨把電腦配備當作是一種投資,能夠做好作業,學到東西,最好還能賺點小錢,自然就是回收成本了。

大家或許都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,認為要做電腦繪圖需要很高檔的電腦設備,筆者只能說也對也不對,在90年代電腦繪圖才走入個人電腦,而相關軟硬體還在發展的階段,許多的工作的確是需要高檔的工作站、特殊的硬體設備才能達到一定的程度─看過十年前的動畫嗎?尚不如現在3D加速的畫面來的精緻炫目。到了今日,隨便買一台兩三萬塊的電腦,得到的效能都足以支撐現階段動畫、繪圖軟體的入門需求,所以我們不妨把所謂「CG用的電腦」,定位在比現階段「主流配備」要再好一級的設備即可。

前面也提到筆者考量的重點,第一就是穩定性,第二點是效能(這一點應該沒有太大的疑問)最後才是升級性,前面已經預設這是為電腦繪圖專用的電腦了,有其專門的用途。至於能不能升級,以後還能不能加裝什麼的,就不是注意的重點了-我想不是不需考慮,只是不用為此傷腦筋,好好享受現在的電腦為你帶來的好處吧!
 


4. 持有成本

大家常常會看到一個名詞:C/P值,尤其是在選擇資訊產品時,更是不得不注意的焦點。C/P值指的就是capability/price 性能與價錢的比值,內地叫性價比,倒是個很傳神的說法。一般來說,性價比高,表示產品物超所值;性價比低,表示這個產品相對來說太昂貴或產品力不足。不過這個性價比也是因人而異的,例如3Dlabs的Wildcat顯示卡,一張要價五六萬,若是拿來建low poly的模型,效能不會比價錢只有一半的Quadro卡來的優異多少(甚至更差),但是用於建築模擬、工程、CAD/CAM等需求,卻有在精度與支援度上的優勢,因此創造更高的收入,對於有需求的人來說,自是物超所值了。前面也提過配備要多好有多好,但是適合個人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!

另外,CP值也可以延伸到除了價錢以外的成本,維護的時間、人力……甚至使用的舒適性等都是考量的成本。我們在選擇電腦配備的時候,也不能單看一個指標(價錢、效能……)。尤其是個人組裝電腦時,所省下來的預算,其實還是轉嫁在個人身上的(組裝的成就感也是自己享受啦),不出問題當然都很開心;但是發生了問題,也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了,這時候又呼應了筆者考量的重點,「穩定性」是最重要的,千萬不要輕忽了為了維持穩定性的必要成本,這也是工作站級的設備,之所以價錢不斐的重要原因呀。


2004.9.1 隔兩年要寫一次這主題的小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