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日期:2003/ 08/ 09  

 

電腦選購教戰守則─2002反省篇



緣起
 

小聖常去的一家星巴克可以說是Notebook族的聚集地之一,大概是空間寬闊,也不會太噪雜(相對而言),附近有師大、文大城區部等感覺起來有點人文氣的單位。不過最重要的一點是電源很多,最少可以供應個七八台電腦使用。至於無線網路,我想也只是時間的問題……我不曉得大多數人抱著Notebook到Coffee shop是在做些什麼事,相信其他人也不知道小聖在作什麼?不過提到了Notebook,我就想起了一些事:

前一陣子測試了搭載Pentium III 的 Notebook,得到的數字很令人玩味,絕對不是Notebook的效能有多好,而是Celeron 533 oc 800實在是撐不下去了,也見識到末代P3架構的威力,所以小聖也去弄了一顆.13製程的Celeron 1AG來玩玩,加上一張轉卡三千出頭,可能也是這一塊陪了我四年的經典BX主機板最後的苟延殘喘。

或許有朋友會想,其實一顆Duron加主機板也是五千塊就可以搞定,測試效能還在Celeron之上,幹麻要死守著舊東西不放?呵呵......一句話,錢嘛!

有錢的話我也想換雙Athlon的系統,顯示卡音效卡硬碟等用現有的好了,最陽春的搭配,760MPX的主機板加兩顆XP1600加512 MB DDR Ram也要兩萬塊,還不包括機殼、電源(非常重要的一點)等必要的支出,窮酸的小聖一時片刻還拿不出這筆錢,只能期待手上的案子早點搞定,看看有沒有機會升級一下。

如果換單Athlon系統好了,那我還要重新花一筆錢投資在RAM上(不要跟我說找可以插SDRAM的KT133,那我還不如去撞牆),也要花一段時間去組裝、調整系統,甚至不穩定的風險,所付出的代價絕對不只是一顆CPU一張主機板的價錢而已。如果花三千塊買一顆Celeron,把CPU換掉,再開機就可以繼續工作,在Render的速度上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,那我覺得這是衡量得失下最佳的選擇。


 

一個很好的指標:C/P值

大家常常會看到一個名詞:C/P值,尤其是在選擇資訊產品時,更是不得不注意的焦點。C/P值指的就是capability/price 性能與價錢的比值,大陸叫性價比,倒是個很傳神的說法。一般來說,性價比高,表示產品物超所值;性價比低,表示這個產品相對來說太昂貴或產品力不足。不過這個性價比也是因人而異的,這個價錢可以廣義的解釋為各方面支出的成本。就像我前面提到的,雖然AMD有較佳的效能與較便宜的價錢,但是卻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在維護組裝上 ─ 這也是要列入成本考量的!

好吧!當有一天不得已的時候,我一定會換更好的電腦的!

其實這是小聖最感慨的地方,我覺得以個人現有的配備,要應付現在創作上的需求是勉強夠用的;時脈增加了一倍,作品的質感卻沒有增加一倍,會用到的功能還是那幾樣,做出來的東西還是那個鳥樣……如果把創作當作Capability代入C/P值,那還真的發現,追求更快的機器還真的是件划不來的事情……,還好現在倒是認清了這個事實。可能也是我已經滿足於現在的效能了吧,老實說從進入Pentium II時代,小聖就沒有感到硬體所帶來天差地遠的差異了,時間差異倒是不少。(也不是倚老賣老,不過我真的是經歷過DOS時代一路過來的)。

再者,我認識一些人,光線一點不對就加一盞燈,算出來的圖折射反射覺得不夠,就增加取樣次數;圖算的太慢,就去弄更快的機器來算……有個專有的名詞「Brute force」暴力法。這沒有絕對的對或不對,完全是個人取決,不過以小聖的美學來說,是不太接受這樣的方法的,我會希望在效能與效果當中取得一個平衡點,算動畫一張圖極限是兩分鐘,所以我也不太容易把機器操爆點。ANYWAY這是個人問題、個人問題。

扯了這些有的沒有的,好像是在為自己的不長進找些藉口…^_^

方才看了電插頭的一篇老文章「電腦選購教戰守則 ─ 實戰篇」,九八年寫的……哇哈哈,現在叫我再寫一篇2002年版,是打死也寫不出來了。五萬元買電腦?如果以現在的標準,個人認為三萬塊應該就可以應付需求,已經沒有強烈建議的必要性(?),倒是可以藉這個機會反省一下,自己在這幾年作了哪些敗家的蠢事「電腦選購教戰守則 ─ 反省篇」

<許小聖敗績一覽(QTVR)>


 

CPU:

根據摩爾定律,CPU的效能每十八個月就提昇一倍(笑),小聖好像沒有跟上這個流行,現役的是Celeron 1AG,堪用而已。現在的CPU實在都不太能超,最少不會再有266oc450這種提升一倍的好事了,對於超頻玩家搞什麼水冷、超大風扇的,實在是覺得很誇張,付出這麼多的時間、人力成本與風險所提高的些微效能,對於要以CG作業為主的工作者而言是絕對划不來的,所以夠用就好吧。
現在倒是一個很微妙的關卡,要選Athlon XP還是Pentium4?在效能上還是AMD領先一籌,尤其是雙MP的電腦,可說是現在的效能之王!但是Pentium4仗著高時脈的優勢(而且還大有空間),而Athlon的架構卻面臨瓶頸,並且要負擔高發熱……等等的潛在問題,我不知道我還有沒有這個耐性去負擔這些麻煩事,算了,到時後再傷腦筋吧!

 

主機板:

不騙你,這一張Abit BX6 ver1.0真的撐了四年,對我來說也是史無前例了。BX是公認Intel的經典代表作,這張板子也從來都沒出過什麼相容性的問題,所以我對陞技/Intel chip的印象一直不錯;相對的也不敢貿然嘗試VIA、SiS的晶片組(也是沒機會),現在的主機板多內建一堆有的沒有的功能,網路、音效、數據機……真的是省了不少組裝上的麻煩,但我是建議onboard的東西參考參考就好,All in One最怕變成All is Shit,多半是堪用而已。

反正現在流行哪一個,就選哪一個,沒事到阿湯哥或超頻者晃晃看看評比就差不多了,一線大廠的產品都是可以考慮的,效能的差異其實也是在小數點以內,我倒不是迷信大廠,不過最少出問題比較容易找到人解決……

 

RAM:

記得我在高中時好不容易存了4000塊,買了4MB的RAM……真的是很誇張的一件事,現在的電腦卻是以128MB為底限,所以我是能加多少就加多少(小時後吃過苦?),但是加RAM是件吊詭的事:256MB可以跑A4的圖跑的很開心,那1024MB應該可以跑A2的圖,但是不作相關工作的人誰沒事要跑A2的圖呢?舉這個例子不過是要說,加多了也只是插著耗電,用不到的就是用不到…。

相對的,該用到就會用的到,當你發現硬碟讀寫的很辛苦的時候,就是該加RAM的時候了,至於DDR、RAMBUS?老實說,有什麼用什麼,效能差異再大,還是不如腦袋上的差異……

 

顯示卡:

無言以對,又是吊詭……也不用說3D加速卡了,現在哪一張顯示卡沒有3D加速的話我就不姓陳 (小P:X的!你本來就不姓陳)。我從Geforce2MX400換到Geforce2Ti,除了3DMark2001的測試數據外,還真的是感覺不太出差異,應該是我自己不爭氣,沒有把效能發揮出來(笑)

市面上能看到的就是Nvida和ATI兩家的產品在競爭了,如果注重多媒體、2D顯示品質,那還是以ATI的產品為佳,總之不知道該說是口碑還是根深蒂固的印象?但是注重3D效能的話,那就是NV的天下了。NV最喜歡搞的把戲就是用時脈、管線……來區隔產品線,又是Ti200、Ti500、4600、4200……但有趣的是,第二級的產品總是最具有潛力的,例如Geforce3Ti200、Geforce4 4200,價錢比頂級的少一截,時脈超一下就有上探的實力,這不是擺明了說「買我!買我!」嗎?這樣還是老話一句,挑CP值最好的就對了。

Anyway有多少預算就買怎樣的產品,Geforce4 4600到4200之間的價差,還不如買一本書來練練功;至於Geforce4 4200到4600之間效能的差異,希望我們都有機會用得到。

什麼,3DLabs?對不起,那是不同世界的東西了…….呵呵

 

硬碟:

硬碟機可能是電腦裡面數字增加最快的東西,小聖的第一台電腦是8Mhz的8088XT,現在到了1G,帳面上是增加了128倍;第一顆硬碟是40mb全高式,要用手押住電路板才會啟動的「戰車」(形容聲音之大),現在IDE硬碟已經突破100G,價錢卻是數倍之低。當然,我們還是有各種管道可以把空間灌滿。

硬碟其實也沒什麼好提的,所以我們來聊一聊RAID array好了。RAID者,硬碟陣列也,簡單說就是以多顆硬碟同時使用,以加快存取速度或是確保資料安全性,詳細的介紹可以參閱阿湯哥的文章

以個人使用者來說,應該是圖速度快採用RAID0的架構(我真的沒有看過個人架RAID1的),RAID0資料同時寫入兩(多)顆硬碟中,理論上是速度加倍,但是風險也加倍了,要是葛了其中一顆,所有的資料就泡湯了,雖然說現在IDE硬碟的價錢合理,效能上也有一定水準,但是穩定度卻是個隱憂,悲劇時有所聞……

另一方面對於個人使用者,如果不是對NLE相關的工作,例如視訊剪輯、合成有相當的需求,老實說我實在是想不出來存取速度的差異有這麼重要,相信7200硬碟也就勝任愉快。要架設一個RAID系統可不像USB插上就好,需要一定的軟硬體裝修維護的能力,也要電源供應、散熱……等條件的配合,這樣付出的成本也是不小的,有沒有這個必要性?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。

ANYWAY,如果預算許可的話,最少也要架的RAID0+1比較保險。

 

結 語

 

一路哈拉下來,好像就是小聖千方百計勸大家不要換電腦…….其實我是超愛搞電腦的資訊狂;對於資訊產品應該也比大多數朋友熟悉一點。我想每個人都有權利在可以負擔的範圍內,追求最好的設備、最高的效能;每個人對「玩」電腦這件事的定義不盡相同,有些人追求的是組裝調整的樂趣,有的人追求的是奇特的外型(最近好像流行的樣子..很帥)這沒有什麼不對。但是如果使用電腦的目的是從事CG創作或工作,或許也要審慎考慮一下,CPU飆到2G可以對我們的創作或工作帶來多少不可取代的好處?帳面上的效能增加是否付出了更多的代價─維護的人力成本、不穩定的風險?還是一個老觀念,任何軟硬體設備的效能增進是為了提昇工作的效率,但不代表要作動畫要搞3D一定要先有高檔的設備。高檔的產品有其存在的理由,有能力有需求賺得回來了的,十五萬一張的加速卡不嫌貴﹔用不到的五千塊都嫌浪費。有時候,數字上的效能不過是相對的比較,重點是你能用手上的資源作出什麼事,而不是你要有什麼資源才能做什麼事……so Think about it



 

2002.7.24 努力說服自己的小聖